close

莫約三歲的小男孩小華在地上哭鬧打滾, 小華的媽媽與她的友人在旁邊看起來心情也不是太好, 媽媽與女性友人在一旁對談「他就是這樣, 想要甚麼就使脾氣」「這樣下去還得了?」「千萬不能寵壞他!」「剛剛想靠近想抱他居然把我的手甩開, 脾氣好大」... 

S__25157709_5.jpg

 

每個媽媽都是愛自己的孩子, 她心理希望自己孩子人見人愛, 以免未來被別人討厭吃虧, 還不如自己先訓練好孩子。然而...

 

孩子的大腦是怎麼發展的呢?

14119586_s.jpg

塑造大腦迴路的機制是「經驗」, 每一次經驗大腦神經元就會被啟動 , 開拓出新的連結。

未來當小華回想起這一次的經驗, 他產生甚麼樣的回憶? 

 

小華媽媽為了讓小華知道, 哭鬧是沒有用的, 於是不回應哭鬧的行為, 豈料對小華得到兩種果: 

☉  小華感到自己的心情, 對媽媽來說是不重要的, 漸漸不把心裡真實的情緒讓媽媽知道, 直到有一天, 他內心深處的感覺再也無法與媽媽分享。

☉  小華不知怎麼面對情緒, 雖然表面上停止哭泣, 他的痛苦、傷心、恐懼仍遺留在身體內, 未來累積成別的型式出現。

 

小華媽媽可能會很訝異有這種結果出現, 因為她真心希望孩子好, 跟孩子保有良好的關係。 關於孩子情緒上的問題, 腦科學教養書<<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>>解說大腦的運作模式, 當孩子學會正確處理情緒, 就會變得更加懂事。

在這個案例裡,  小華被感性的『右腦』 佔據了, 他情緒很滿, 委屈的在地上又是打滾又是哭鬧, 這時候要求他用理性的 『左腦』思考「要成熟一點」,  頻率很難對上。 全腦情緒教養建議的做法是先用右腦聆聽同理孩子心理的感受,  情感對上後,  當孩子的心情平復,  再引發左腦的理性思考,  晚一點提供討論對策往往有比較好的效果。

 

同理孩子會寵壞他嗎?

小華媽媽擔心「孩子哭鬧在地上打滾, 能同理這種行為嗎? 不會寵壞他嗎?」有這種想法也是很自然的, 大人不必去同理自己不期待的行為, 但可以去同理孩子的感受, 事後還是可以討論引導甚麼其他方式可以發洩情緒

跟孩子說「不要哭」「不要生氣」也許可以較快的控制當下場面, 然而這只是教孩子壓抑情緒, 累積的情緒其實沒有被釋放, 將來還是會以其他型式爆發。唯有教孩子分辨情緒, 孩子才能學習處理情緒, 越大越能跟父母做良性溝通。如果小華媽媽同理他的心情, 「我知道你還不想走」、「我知道妳很難過」 , 小華可以表現真實的心情而不用害怕失去親人的愛, 讓他走完情緒而不是用權威去壓抑孩子, 很快就會得到孩子的信任與合作, 當小華開始願意與理性對話,  發現如果賴在地上不走,  是不是就不能進行下一個有趣的活動? 進而願意配合媽媽的提議。透過大人帶領,  小華的大腦神經元建立了良性的迴路,  他成功練習情緒的轉化。

 

大人的心情也需要被呵護

父母不是神, 也一定會有情緒, 當然是優先安置大人自己的情緒, 再陪伴孩子調節情緒照顧者的自我情緒調整與個人歷史經驗有關, 當情緒無法排解的時候, 從伴侶、朋友得到的同理和無條件的接納, 對她(他)是最有幫助的
小華媽媽處理孩子大小事,  心理壓力自然不小,  如果可以經過與先生傾吐發洩, 釐清問題所在, 對小華媽媽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 

☆~※~★~☆~※~★~☆~※~★~☆~※~★~☆~※~★~

小華媽媽回到家後, 希望藉由跟小華爸爸吐吐苦水紓解心情。

狀況一: 

經常, 老婆向老公抱怨育兒狀況連連, 她希望得到先生的同理, 但先生感到太太遇到困難, 開始提供解決方案,  雙方反而容易起爭執。

小華媽媽 : 「今天帶小華離開美術館的時候, 小華大鬧脾氣, 小孩怎麼可以這樣?  想做甚麼就做甚麼?」

小華爸爸:   「還不是學妳的!」 

( 登愣!! 小華媽媽越講越氣了)

 

狀況二 (訴說「感覺」放鬆心情): 

在(狀況一)裡, 討論著重在事情的對錯, 因意見不合而產生爭執。心理叢書給的建議是, 重點可以放在「 情緒」的理解,  當衝突產生時, 訴說事件經過與表達自己的 「感覺」對方比較容易同理感受。也建議聆聽者減少(或不要)給評價, 並晚一點提供建議, 對當事人情緒抒發, 以及事件朝正方向改善, 會有更好的效果。

小華媽媽:  「今天離開美術館的時候, 小華的哭鬧的當下讓我非常挫折, 想跟你分享一下。」

小華爸爸:   「喔? 發生甚麼事?」

(小華媽媽開始訴說事件經過)
 

 

☆~※~★~☆~※~★~☆~※~★~☆~※~★~☆~※~★~
 

除了小華的狀況外, 小華媽媽還有個擔憂, 因為她的朋友情緒也受到影響而感到虧欠, 友人要靠近小華被拒, 想跟小華媽媽有美好的午後時光的期待受阻撓而失落, 這是小華還不懂如何圓融面對造成的, 於是小華媽媽在友人面前責備孩子表達內心歉意。然而也不一定要透過責備孩子表達內心的歉意, 面對關心友人的心情是最直接的方式。

 

身體自主權, 親友與孩子衝突時, 妳怎麼看? 

S__24911881_5.jpg

東方文化裡, 大人看到小孩可愛, 常有伸手摸頭捏臉的舉動表示關愛, 當三歲孩子不願意的時候, 要他能自我整理完情緒後, 態度合宜的說:「阿姨(叔叔), 不好意思, 我不喜歡這樣, 請不要碰我」也太困難了!!! 我們希望孩子在不舒服的時候知道表達, 同時不辜負親友的好意, 也可以居中當一個翻譯者 「阿姨覺得很喜歡你」、「孩子怕生, 需要一些暖機時間」... , 或者可以用遊戲的方式, 讓孩子更認識親友有了照顧者的表演示範, 孩子的情商 (情緒商數EQ) 會有好的發展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寵壞小孩 身體自主權
    全站熱搜

    U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