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IMG_20170711_234135.jpg

恐懼是生命的一部分, 每個人都在劫難逃, 它以不同的面貌伴隨著我們, 從誕生到死亡 。 縱觀歷史 ,  人類不斷嘗試各種巫術 、宗教 、科學去面對恐懼, 但都沒能成功地區除恐懼 。多少也有一些對付的技巧或方法:  壓抑它、削弱它、掩飾它,  或否認它的存在。 然而,  恐懼始終潛伏著,  沒有消失 ,  就像佛洛伊德說的

  『不被理解的事物將再度出現, 就像一個尚未找到位置的鬼魂。  直到解開神秘知識, 破除鬼魂之後才會安息』

作者佛里斯˙里曼認為所有的恐懼, 都是由這四種原型衍伸出來的

     ★ 害怕把自己交出去, 覺得會失去自我與依賴;  

     ★ 害怕做自己, 覺得太不安全與孤立;

     ★ 害怕變化, 覺得短暫無常又不可靠;

     ★ 害怕既定與必然, 覺得束縛與終結 

 

一開始, 這是一個正常人的人格類型架構, 只有些微的偏頗, 倘若過於偏向某一面, 超過了極限值, 就成了四種基本人格的變體, 心理治療和精神分析學上稱之分裂憂鬱強迫歇斯底里人格

 

65254715_s_1.jpg(分裂人格延伸閱讀...)

 

3819408_s_1.jpg   (憂鬱人格延伸閱讀...)

 

49648541_s_1.jpg(強迫人格延伸閱讀...)

 

51760745_s_1.jpg(歇斯底里人格延伸閱讀...)

 

這四種恐懼的原型存在於每個人心中, 每個人都有害怕失去自我 、 害怕做自己 、害怕變數 、害怕規律的時候 。成年人害怕甚麼, 恐懼來時的規模與強度, 涉及童年時期的經驗 。有愉快童年 、沒有遭遇不尋常經歷的人, 人格的基礎穩固, 一般來說有能力消化恐懼, 至少不會在恐懼面前潰不成軍 。有的人小的時候獨自承受了超越年齡所能承受的恐怖經驗, 長大後, 當他再度身歷恐懼情境時, 昔日未經消化處理的恐懼將與此重疊, 心理壓力倍增。

被我們壓抑久的東西必定會浮出水面, 這是情緒的規則 。

一再地, 我們可以看到心理學上形成每種人格的主因大致可以追朔到童年, 甚至嬰幼兒時期與父母的互動, 尤其是母親有關 。   在這裡並不是要去指責含辛茹苦的父母, 而是去理解父母已經盡量給孩子他們覺得最好的, 但有他們的侷限。 我們唯有去面對自己的恐懼, 恐懼才會安息

在閱讀<<恐懼的原型>>這本書時, 也許你會察覺身邊許多人陷入在這些恐懼裡受苦 。 然而一味想改善對方的問題 幫對方分析解決方案, 只會讓當事人覺得被否定, 非但無法解決問題, 反而讓彼此關係更惡化, 造成反效果唯有透過理解對方的思維(參考各人格延伸閱讀)、接納他真實的自己才能助他一臂之力 。 當一個人被接納有足夠的安全感後, 就可以面對恐懼, 自己的恐懼 自己解 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